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人文历史 > 朝鲜使臣来华 对清朝由憎到爱的大转变

朝鲜使臣来华 对清朝由憎到爱的大转变

2010-12-8 2:00:00   网友评论来源:香港文汇报 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清朝时期的《万国来朝图》

  三十三岁时的康熙

  1686年,康熙三十三岁,在其即位的二十五年里,他重文兴教,勤于政事,先后撤除了吴三桂等三藩势力、统一了台湾,巩固了清朝的统治,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。但对这些事件,同时代的朝鲜人却有不同的看法。

  是年,朝鲜使臣吴道一出使清朝,他最关心的就是曾经发生的吴三桂起兵之事。现在史学界一般将吴三桂的行为称为“叛乱”,清朝平息叛乱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之战。但在当时,吴三桂以“反清复明”为号召,蛊惑了广大的汉人与原明将吏,远在朝鲜的君臣也对吴三桂寄予厚望,将他视为忠臣义士。所以吴道一此行不断寻访事件的当事人,对吴三桂的失败、吴世阣的自杀满怀同情,对他们的“气节”无比尊崇。

  吴道一一面为吴三桂的事唏嘘不已,一面因自己的耳闻目睹,又不得不承认清朝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:因为康熙重视文化教育,所以无论是清人还是汉人,即使是下层百姓,都知道亲近书籍。康熙自己更是通习儒家经典,勤于着述,文辞畅达。虽然如此,吴道一却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,因为这背离了他想像中的蛮夷之邦,也使“尊华攘夷”的口号没有了生存的土壤,所以他要从反面来解读这一现象的出现,认为在马上得天下的清人,现在却诵读吟讽,这是邯郸学步之举,不但不能致“文明之治”,而且会丧失其“鸷悍勇刚之气”。康熙骄矜自傲,臣僚谄佞虚伪,康熙所作文字也可能为他人代笔。当他亲耳听到汉人称赞康熙“酷好文辞,性且宽仁,赋税皆蠲减”时,更是心存怀疑,不断向其他人求证,希望能听到不同的声音。

  吴道一用他的笔真实地记载了那一时期朝鲜士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,同样也真实地反映了康熙朝不断发生的变化。

【分页导航】
   [编辑:逯博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朝鲜